
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尚未落幕之际,中国男足的美加墨之旅已戛然而止。6月5日,中国队客场以0比1不敌印度尼西亚队,提前告别了预选赛舞台。
这样的淘汰结果虽在意料之中,但中国队在18强赛中的惊险晋级,似乎只是侥幸。此后,中国队面对强队屡战屡败,尤其是客场对阵日本队的0比7惨败,似乎早已预示了国足的命运。8轮比赛过后,中国队仅积6分排名垫底,形势早已明朗。而这次,印尼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足球对印尼三十多年不败的虚荣心,也在这次失利中一同破灭。
每一次失败,中国足球界内外都不乏反思的声音,这次更是来得尤为猛烈和深刻。从球员到教练,从足协到球迷,无不沉浸在“悔不当初”的情绪中。
本届世界杯的扩军,亚洲区的“扩招”为中国足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中国足球再次“名落孙山”,让所有参与者与关注者倍感痛苦。
主教练伊万科维奇的选人和指挥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像杨泽翔、徐皓阳这样的球员,在中超联赛中都鲜有出场机会,却在生死战中首发,球迷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伊万科维奇对单后腰和菱形中场的执着,也被多次证明是固执己见。
当然,选帅失败的责任在中国足协。足协这次的选帅就像开盲盒,匆忙且随意,选中伊万科维奇只能说是运气不佳。然而,当年选到世界名帅里皮时,中国队也险些葬送了对方的辉煌。因此,主教练的临场应对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中国足球命运的关键。
青训体系和职业联赛,也是每次反思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没有一定规模的足球人口和健康运行的职业联赛,中国足球只能是无源之水。然而,青训成果与世界杯门票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低水平的联赛只会培养出低水平的球员。封闭且劣质的生态,注定培育不出能够经得起风雨的大树。
在中国队黯然离场的夜晚,同时参加亚洲区预选赛的乌兹别克斯坦队却提前一轮晋级世界杯正赛。这支世界杯新军的成功之处何在?他们是否比中国足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或许,借鉴他山之石,思考这些问题更有价值。
足球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运动,是因为它是最自由奔放的运动。然而,我们多年来不断反思,却给中国足球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每当大赛来临,许多球员都紧张得无法自拔,低级失误频出。显然,这不是一个教练或几个俱乐部能够解决的。一种令人窒息的足球氛围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让人无法尽情享受踢球的乐趣。
让足球回归足球,按照足球的规律去发展,给中国足球时间,让他们在风雨中慢慢成长,这可能是比世界杯门票更重要的事情。
最近,一个名为“苏超”的江苏省业余联赛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引发热议。有人将其视为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然而,“苏超”更像是中国球迷的消费降级和情感寄托,业余足球再热闹,也难以培养出能踢世界杯的球员。但中国足球确实需要这种抛弃急功近利,忘情比赛的足球氛围。
事实上,痛苦的反思只会让中国足球更加痛苦。此时,更需要放下包袱,去踢更纯粹的足球。尽快忘掉这些不愉快,不要急于备战下一届世界杯,中国足球请先抬起头,享受踢球的乐趣。